研究宛医学派 弘扬仲景文化
庞景三
南阳古称“宛”,是医圣张仲景的故里,有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基因,南阳人有信任和喜用中药的传统南阳的中医人更有传承仲景医药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责任担当。经过历史的积淀和众多医家的不懈努力,在南阳已经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宛医学派,可惜的是在南阳少有人认识到这一点,更缺乏像“南阳作家群”、“文化宛军”那样的域内外之声名,这实在与南阳这一中医药大市的地位不太相称,也不利于中医药文化特别是仲景文化的弘扬。本文力图抛出这一块 “砖”,引出我们中医之“玉”。
一、中医学术流派的历史与现状
中医学术流派可谓源远流长,最早在《汉书.艺文志》中已经将医学分为医经学派和经方学派。医经学派着重研究医学理论,经方学派着重验方应用。后世因为对医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认识不同,加之不同地域,不同临床体验及传承方面的差异,就很自然地形成了不同的医学流派。任应秋先生在全国中医高校统编教材《中医各家学说》中整理归纳为八大学术流派,即伤寒学派、寒凉学派、滋阴学派、攻下学派、补土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和中西医汇通学派。这里边有用地名称谓的河间(寒凉)学派和易水(温补)学派。这应该是长期占主流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成果。还有以地域特色归类的学术流派:如孟河医派、新安医派、岭南医派、龙江医派、海派等;现代又兴起的扶阳学派、络冰学派和中和医派等。学术流派的研究也逐渐进入多元化时代。
中医学术流派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是中医学的核心,也代表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成熟和创新。一般来讲,学术流派的形成要具备三要素:一是有代表性的医家,二是有代表性的著作,三是有传承人,还要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某一时期的学术流派代表着某一时期的医学发展成就,某一地域的学术流派代表着这一地区的医学学术水平,因而研究学术流派也就成为传承中医学的重要途径。
二、宛医学派形成的特点和内容
宛医学派根植于南阳盆地,影响中原、全国乃至海外,其学术思想及医学人文精神源于岐黄、仲景;其医学实践源于基层民间,经历历史长期积淀,该学派形成于近代,昌盛于现代。宛医学派的医家或祖传、或师承、或自学、或学院培养,祖籍南阳根植于南阳者有之,迁徙外地及海外者有之,也有外地学者在南阳求学或留下或返原籍等各种情况皆有。但宛医学派皆是在仲景医药文化大环境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尽管他们有不同的背景和经历,从事着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却有三个共有的特点:一是都能够继承应用仲景的理法方药诊治各种疾病;二是都有传承仲景精神的自觉性;三是活学活用仲景学术思想且有一定的创新。
宛医学派可谓名家云集:一批临床名家。有师承出身的国医大师唐祖宣;有祖传加学院培养的河南省首届名中医庞景三;第二届河南省名中医王新东;三批次一百余名南阳市名中医。一批伤寒学者。如张泰恒(清代)、唐祖宣、梁华龙、庞景三、张喜奎、王振亮、刘世思、卞华等。一批内科名家。如李鸣皋、黄天赐、别良忠、赵清理、樊氏家传、刘氏家传等。李氏针灸传人。如祖传针灸李传歧、潘华等。妇科名家有梅氏妇科、冯冬兰、陈育飞等。儿科名家有段氏儿科、张炜、李书香等。外科名家有程氏外科、董氏外科、包氏膏药等。还有高庙骨科、崔氏骨科、吴氏水针刀等等。
上述仅为笔者的耳闻目睹,尚未进行认真研究,相信有许多同道掌握的情况更多,或者有一些民间高手有待挖掘,都需要进行理论提升和临床实证,同时也希望南阳的中医人树立起自信、担当起责任,广泛而深入地进行研究,为宛医学派的发展、为中医学之兴盛、为人们的健康贡献力量。
(作者原创,请注明出处)